中國經濟正在遭遇新一輪唱空。在中國經濟溫和復蘇,資本市場持續向好的背景下,此輪唱顯得突兀。
華爾街日報》撰文稱,中國政府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經濟放緩的幅度適中。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8%,高于官方設定的7.5%的目標。而2010年GDP的增長為10.4%。但是渣打銀行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說,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通貨膨脹,從而導致高估了真實的增長水平。
格林通過采用另一種方法測算通貨膨脹,其計算的2012年GDP的增長僅為5.5%。該通脹測算法據稱能更好地反映房租以及醫療和教育等服務價格的上漲。在分析了中國2012年貿易、消費、就業情況后,格林得出結論,中國5.5%的增長率讓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了硬著陸的境地,這足以動搖所有人的信心。
對格林的所謂結論我們并不奇怪。從2004年開始,幾乎每隔兩年,國外經濟學家或者財經媒體都會挑起中國經濟“硬著陸”話題。更早之前,關于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喧囂塵上。
唱空中國經濟或經濟硬著陸擔憂的背后,是針對一系列判斷的擔憂與爭議,如貨幣政策的效力、房地產泡沫破滅、地方債務危機等老生常談。
與格林一樣,另一個叫章家敦的言論更是驚世駭俗,這位曾經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TheComingCollapseofChina)書里,因預言中國將在10年內崩潰,而一度引發廣泛爭議。
章家敦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恰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年。12年過去了,中國以其持續快速的發展速度在經濟地位上贏得空前的提升。GDP的規模,從2001年的世界第六,躍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GDP增速,從1992-2001年的9%加快至2002-2008的11%。2009年到20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了50%。章家敦不是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也沒有深入研究,只根據一些不完整的數據,就得出自己的結論。很顯然,章家敦的預言并沒有變現。2011年,在《美國之音》再度采訪章家敦時,章家敦依然堅持自己的中國即將迅速崩潰的觀點。
中國經濟沒有崩潰。即便是進入2011年,隨著內憂外患,中國經濟出現種種問題:經濟開始回落,投資、出口和消費均已放緩,通貨膨脹有所抬頭;社會層面上,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和不公問題加劇;外部則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保護主義盛行等。但中國政府采取針對性措施,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預調,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強力調控,在社會層面進行改革和強力反腐,中國經濟連續保持了較高增長,較低的通脹。2011年GDP增長9.2%,CPI同比上漲5.4%;2012年GDP增長7.8%,CPI同比上漲2.6%,首次低于3%。
與此同時,外貿強勁復蘇,消費大幅增長,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正在溫和復蘇并漸趨“正常”。2012年12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6%,同上月持平。2013年1月PMI為50.4%該指數自去年9月份以來持續穩步小幅回升,連續4個月保持在50%的榮枯線以上,顯示經濟溫和回升態勢基本確立。
過去四年,中國實現了兩次軟著陸。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中國采取了“4萬億救市”計劃,帶動全國投資18萬億元;在應對2010年以來的歐債危機時,中國采取了“穩增長”的政策,各地紛紛出臺上萬億的投資拉動計劃。四年中,中國經濟保持了較高增長和較低的通脹。
在兩次金融危機中,中國采取了加大政府投資的政策,這對世界經濟穩定起到決定性作用。盡管中國暫時避免了調整的痛苦,但卻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成功實現了“零傷害”的軟著陸,正趨于“正常”并進入了結構調整的階段。“正常”,是相對于過去不協調,不可持續,經濟健康發展的苗頭已經出現。海外所擔心的“中國崩潰”并沒有出現。社會基本穩定,并未出現大量的失業,整個銀行體系也未出現系統性風險,房地產市場處于可控和受控中。
中國已經順利度過了經濟危機,下一步,中國經濟首要任務是適當降低增長速度,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
事實上,國際投資者的每一次唱空中國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與唱空相配合的往往是大肆的“買空”或“賣空”。索羅斯常常唱空中國同時,“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中國蛇年資本市場的詭異暴跌值得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