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界“水很深”,珠寶玉石領域一樣容易讓人“嗆水”。各種等級的玉石均可在流水線上制造出來,價格則完全由商家說了算,虛高幾倍算是正常的。而若想給玉石商品正名,只要10元錢就可以為它定做一張“權威”鑒定證書。如何辨別珠寶玉石的真偽,目前連專業人士都必須要靠專業的儀器做輔助,由此可見,“天上不會掉餡餅”是對消費者最好的忠告。
近日,本報記者通過暗訪等方式對珠寶玉石市場進行了詳細調查,力圖還原出這一條“造假”產業鏈。
記者在淘寶上搜索發現,這種鑒定證書少則十元,多則幾十元隨處可見。其中甚至不乏“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出具印有“國家認證”字樣的鑒定證書
長久以來,翡翠玉石一直是珠寶造假的重災區。動輒幾萬元的翡翠手鐲佩戴后發現是石英染色甚至是塑料加工的案例不在少數。
仿品、覆膜、再造、填充、染色……這些原本不應出現在天然翡翠加工流程中的環節,卻已經深入到制作“翡翠”的相關步驟之中。
“翡翠不像金銀、鉆石類制品,這本身就不是標準化產品,世界上沒有兩顆翡翠是完全一樣的。”中國彩色寶石網首席寶石學家、英國皇家珠寶鑒定師于志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以假亂真的玉石生產流水線
玉石市場價格顯示,去年新綠松石的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克200元左右,相比于前幾年的每克80~100元,上漲幅度達到130%。從2000年起,包括傳統和田玉、翡翠在內的一系列玉石價格持續走高,近十年的漲幅分別有幾十倍甚至近百倍!俺耸袌鐾茝V和資源稀缺的原因,行業炒作以及大量資金持續涌入,也是玉石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庇谥緜ネ瑫r表示,“這也讓許多玉石制假的企業和個人看到了‘商機’!
仿古和制假是目前玉石市場上兩大最主要的“混假”牟利方式。
去年,“2.2億元天價仿古玉凳”讓江蘇省一個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鎮邳州“火”了。邳州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汪如棉曾明確表示,這款在北京以2.2億元拍賣成交的“漢代玉凳”來自邳州市,由向陽村的幾個小伙子忙活了一年多完成,2010年作為高仿工藝品出手,以230萬元賣給了一個外地人。“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了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進行拍賣了!蓖羧缑拊绱吮硎。
事實上,邳州早已成了國內玉石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有超過5萬名當地工人從事玉石加工工作。除了以仿古為目標的高端制玉,以岫玉為基石的低端產品幾乎占了整個生產量的四分之三。
“傳統的造假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以及人工合成翡翠制品!庇谥緜フf,其中人工合成的說法只在理論上可行,目前美國GE通用公司已經宣布合成了人工翡翠,然而鑒于人工合成的基數和造價過高,因此在市面上還從未出現。至于前兩者,利用物理或化學手段,把其他天然礦石變身為翡翠,或將成色較差的翡翠冒充高檔產品,在行業內比較多見。
據于志偉介紹,在玉石專業人士口中,傳統翡翠可以被分為A貨、B貨、C貨、B+C貨、D貨等不同等級。
B貨指的是,把質量成色較差的翡翠石頭用強酸浸泡,等到其黃、灰、褐等內部雜色基本脫落,顯出明顯的白色底色后,再用弱酸性鹽溶液浸泡將酸液中和,再用清水洗凈、烘干。盡管經過浸泡后的翡翠石整體結構沒有改變,但微細結構已經遭到了破壞,出現松散的絲網和窩狀結構。為了恢復玉石強度,通常會使用粘接力較強的氧樹脂進行填充、固化,替代被除去的物質,以填充空隙并能夠呈現出晶瑩透亮的效果。
C貨所選的翡翠,則一般是要有一定孔隙度,非致密的玉石作為基礎,隨后直接放入燃料或顏料中長期浸泡,同時加熱,使燃料浸入翡翠空隙。染色成功后,還會再浸入一層蠟脂使得顏色分布看起來更加柔和。
同時經過強酸腐蝕、漂白、灌膠、人工染色的翡翠被稱為B+C貨,其顏色鮮艷,從外觀上看,不論是顏色還是水頭都很誘人。這類產品也是大多制假貨品中最多見的類型。
至于D貨,則大多由其他玉質、石料或人工合成的玻璃冒充翡翠。八三玉、南陽玉、東陵石、水墨子等都是常見的被用來制成翡翠的玉石類型。這些玉石的表面被覆上一層戒面,成本價格幾乎只有翡翠的幾十分之一,通常在十幾二十元左右。
雖然B貨和C貨也是真翡翠制成,但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A貨才算真正的“正品”。至于收藏,則只屬于少數珍品。
10元一張的真假鑒定書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了上海幾家出售玉石的店鋪,在問及真假問題時,店主大多信誓旦旦地表示,絕對真品,甚至有一位店主拿出了一份與之相對應的翡翠手鐲鑒定書。證書上明確寫著手鐲的重量、尺寸、顏色、折射率以及內部特征,同時配有產品照片。
隨后,記者在淘寶上搜索發現,這種鑒定證書少則十元,多則幾十元隨處可見。其中甚至不乏“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出具印有“國家認證”字樣的鑒定證書。
記者在與其中一位店主的溝通中了解到,類似的證書該店一個月能賣出幾萬張,其中大多數是為珠寶玉石經銷商定制的,對于大批量的訂購還能打折優惠。
于志偉表示,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鑒定證書也不能代表百分百的保障,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冒名機構”參與混淆消費者的判斷。
然而,在回答如何在購買翡翠玉石時辨別真假問題時,于志偉認為,網上流傳的方法很難在實際情況中做出統一判斷!耙苑菍I的身份,僅僅依靠一些理論知識、放大鏡、手電筒或是肉眼去識別翡翠,是很難做到一定準確的。”即使是具有玉器鑒定和鑒賞相關專業知識實戰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往往也需要借助專業的儀器進行判斷,指望通過“小伎倆”抵擋假貨,在于志偉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買者自負”,這是珠寶零售行業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目前還沒有辦法規避所有造假或摻假行徑的階段,不要輕易相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對所有消費者最好的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