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缺乏具體標準,寬帶消費者的利益無法真正得到保護;有線寬帶網絡接入難順暢;寬帶不寬、斷網頻繁、服務差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關于寬帶的投訴量大增。
根據中消協的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互聯網服務投訴21037件,同比增長1.9%。其中,網絡接入服務投訴16708件,占互聯網投訴的79.4%。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也使得監管破題乏力?通過調查,《中國經營報》將為您揭示一條不為人知的利益鏈條。
“10M帶寬,每月最低只需支付66元!”看到塞在門縫里的某寬帶運營商的廣告,家住北京市海淀區蘇州橋某社區的王大虎氣就不打一處來。
2011年4月,王大虎原本采用的寬帶服務到期,去續費時,工作人員熱情推薦他將原來的2M帶寬升級到4M。考慮到4M服務價格雖貴,但網速更快,而且如果能夠一下繳足兩年,月租費與2M費用差不多,王大虎爽快地認購了4M帶寬。
但隨后,王大虎就覺得上當了,家里的網速不僅難以感覺到有所提升,斷網頻次反而增加了,晚上上網高峰期經常打不開網頁。
王大虎找到服務商投訴,因為工作和生活離不開網絡,包括查資料、炒股、網游娛樂等,他希望服務商給出賠償,但對方每次都以“斷網只有持續超過24小時才可能有賠償”說法推脫。
王大虎最終沒有更換寬帶網絡接入服務商(ISP),一方面,他明白了“便宜沒好貨”,所謂低價的4M和相對更好的性價比,只不過是ISP們促銷牟利的幌子;另一方面,因為小區物業收取了該運營商的“好處”,該小區只允許有限的一兩家服務商提供接入服務,另外一家的口碑還沒有這家好。
知假售假
王大虎們的遭遇有個通俗形象的稱謂:假寬帶。
早在2011年12月,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下稱“DCCI”)發布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固網寬帶與3G用戶數累積達到1.5億與1.02億,但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在使用“假寬帶”。
所謂“假寬帶”,DCCI給出的定義是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于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DCCI針對辦理不同帶寬的固網寬帶用戶進行了上網平均速度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用戶上網平均速度達不到標定速度。
具體而言,使用4M寬帶的用戶中,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寬帶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寬帶平均網速100KB/s以下的占67.6%。
很顯然,費用越高、網速越快的ISP服務中,“假寬帶”反而占比更高。
“國內假寬帶的情況非常普遍,原因也不一而足,但就其實質來說,‘假寬帶’就是‘路少車多’,每名用戶從ISP那里獲得的實質帶寬無法達到名義購買價。”某電信設備制造公司高管李云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李云創立的公司從事無線路由器研發制造。但與一般的無線路由器廠商不同,李云專門針對國內網民帶寬有限、“假寬帶”現象普遍的現狀,在自己生產的無線路由器上提供多重加速功能,改善用戶體驗。
也因此,李云對國內ISP“假寬帶”的潛規則“門兒清”。
“我們平常所稱的2M或4M帶寬,一般是指下載時的最高網速。雖然說某一用戶的網速究竟是多少,需要根據具體時段、具體位置進行測量才能準確無誤,但整體來說,北京市二三級運營商提供的4M帶寬,高峰期平均下載速度1M都不到,屬于正常現象。”李云說,對于假寬帶,北京市的ISP們心知肚明,二三級運營商里這種情況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