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一個喜歡哲學的企業家,一個讀了不少書的學者,問及企業家成功的秘訣,他的回答是"不斷提高素質"。1984年張瑞敏來到一個虧損147萬、幾乎一半人想調走的工廠。轉過幾年,發生了一個故事:76臺"瑞雪"牌冰箱經檢驗不合格,張瑞敏命令直接責任者自己動手砸毀了這批冰箱。從那時起直到今天,干部匯報工作時如果用了"一切正常"4個字,就被看做不合格,因為他缺乏發現問題,發現矛盾的素質,不能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故事先處理掉。
譚小芳(官網www.tanxiaofang.com)老師認為他讓中國企業家看到了管理的力量,他讓中國消費者享受了服務的魅力,他讓哈佛的學子認識了中國人創造的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這位思想能力和實踐能力相得益彰的企業家,在中國入世這一年,他領導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現在的海爾集團其全球收入高達70億美元,不僅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開設了工廠,而且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日本、歐洲以及美國。而作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市場,美國無疑成為了海爾海外擴張策略的重中之重。一直由本土制造商一統天下的美國家用電器市場,正是由于張瑞敏率海爾搶灘美國,將徹底改變這一格局。業內人士分析,美國家電市場由此將面臨重新洗牌。
"海爾現象"讓國人為之感奮,同時也觸發了海內外傳媒對"海爾真相"的深層次探究與揣度。任憑風吹浪打,海爾巋然不動。外界評論,海爾到美國去風險太大,張瑞敏則以斬截的語氣回應,"如果不去風險更大!"海爾還是那個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一舉一動無不透著"領袖群倫"的味道。
張瑞敏將海爾2005年美國市場的銷售目標鎖定在10億美元,同時打入美國大眾家電市場,占據美國冰箱市場10%的份額。海爾美國總部的負責人MichaelJemal表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不可能,海爾的主流產品如空調、洗衣機以及家用冰箱正在逐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對于海爾的實力,張瑞敏擁有足夠的信心,他為海爾進軍美國市場制定好了一整套計劃。其中海爾在美國卡羅萊納州的小鎮Camden投資興建的工廠成了這套計劃的中心。海爾之這么做的原因:首先,如果從中國本土將產品運抵美國銷售,這樣成本太高。其次,海爾喜歡將工廠和產品設計中心靠近市場設置。
譚老師(預定企業管理培訓,請聯系13938256450)表示張瑞敏作在市場經濟中拼搏起來的典型代表,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走出起來的企業家代表。而他領導下的“海爾模式”也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解讀海爾,解讀張瑞敏,就是在解讀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而作為十八大代表的張瑞敏,在這個時候再次解讀張瑞敏,無疑是合適的時機。
張瑞敏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根本不可能有海爾,也不可能有張瑞敏今天所謂的成功。踏上時代節拍,就能夠做好,明天能不能做好,這個就很難說。比如曾為全世界膠卷業霸主的柯達,因為沒有踏上信息化、速度化的節拍,說沒就沒了。
這個時代發展太快,做企業要時刻關注時代的變化,要永遠抓住時代的脈搏。其實說到底,就是要永遠地挑戰自我。他說到了,也做到了。2012年,張瑞敏再次掀起管理模式創新的浪潮,提出“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
海爾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張瑞敏上臺不久,就收到一封顧客來信,信上說,他要買一臺冰箱,結果挑了很多臺都有毛病,最后勉強拉走一臺。張瑞敏對庫存冰箱進行了檢查,發現了76臺缺陷冰箱。張把員工召集到車間,問大家怎么辦。
對于問題冰箱怎么處理的問題,有職工表示,產品不影響使用,不如便宜點處理給員工。當時冰箱的市價是800元,相當于職工兩年的收入。結果,張瑞敏表示,問題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干的誰來砸。其中,張瑞敏領頭,親手砸了第一錘。
很多員工當時就流下了淚水。譚老師表示張瑞敏抓住了這個契機,海爾領先同行業其他業者一步,創造了海爾的歷史,也創造了自己的歷史。這是張瑞敏管理探索之路的開始,以人為本。以員工為本,給員工以標準和目標,企業內部形成文化,大家共同朝著相同的目標而努力。
張瑞敏仍然在堅持著自己的管理探索,他稱之為讓每個人都做自己的CEO。張瑞敏在“人治”方面仍然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因為他堅信,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時代賦予企業很多內涵,這些內涵的具體體現仍然要落實到企業的生產者——人的身上。故而,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其實說來簡單,就是人性化的個性定制,從生產時以生產者為考慮對象到以消費者為考慮對象,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感觀,以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為目標。
張瑞敏說,海爾創業將近28年的時間,能夠發展到今天,始終把人放到第一位。他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一思想。任何時候,他都牢記這一點。張瑞敏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其他人已經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他仍然堅持在管理執行的第一崗,不斷創新自己的模式和理念,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大家望塵莫及的。
但同樣也存在問題。譚老師表示張瑞敏十分熱衷徹底重組,所謂“人單合一”,最終的執行者仍然是生產者本身,打破原有的生產者熟知的模式,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生產者需要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階段,而不能一蹴而就。這種模式要求生產者都必須清楚自己的客戶是誰,能為客戶創造什么價值,自己的價值所在。這些本身就很難回答,而企業的八萬多員工都去思考,得到自己的答案,需要一個漫長過程。
譚老師認為企業的成敗從其產品中就可見端倪,從這點來說,海爾無疑是成功的,海爾不僅在中國銷量領先,更是飄洋過海,一路長紅。更是在全球各地都響徹“海爾。中國”的名字。海爾甚至成為白色家電的領軍,后人難以望其項背。
這首先要稱頌的是張瑞敏的品牌戰略貫徹徹底,從向76臺問題冰箱掄錘的那一剎那,他肯定將所有的問題考慮透徹,不然不會痛下決心將每臺價值職工兩年工資的電腦付之一炬。這恰恰是他考慮得足夠成熟,眼光才足夠長遠。
真正意識到,品質是產品制勝的不二法門,沒有產品的質量,就談不上企業,更不論其他。那么,質量的來源在哪里?歸根結底還是在人。人是生產的源泉。只有將品質的觀念成功灌輸給職工,產品的品質才能真正落實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