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底開始,有關某企業要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就時常見諸報端,但有意思的是,某企業并沒有出面否認這一傳聞。而該企業內部的不少員工則是非常惶恐,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被裁的對象。甚至有員工開玩笑說,整天活在裁員的陰影里。
實際上,企業裁員并不是什么個案,尤其對于汽車企業來說,裁員是一個甚至可以說普遍的現象,無論是底特律,還是曾經的韓日汽車業,還是今天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都經歷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事件。
因為企業經營發展確實遇到問題,精兵簡政,裁去一些多余的崗位的人員就是無奈的選擇了。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對于員工而言,裁員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雙方誰都不愿意看見這樣的事件上演。
那么,如何把裁員事件的惡劣影響降低到最小呢?
一、坦承相待,按照法律法規辦事。
對于企業來說,雖然裁員的原因來自于各方面,有的是市場大環境不好,有的是自身經營不善。但無論是哪種原因,企業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給員工應有的補償。
但有的企業為了將自身的損失降到最低,總喜歡鋌而走險。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比亞迪,因為裁員過激,想規避被裁員工的補償金,違法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最終招致員工的過激反應,其前員工甚至寫了一本書來揭露比亞迪的種種內幕。
盡管比亞迪當年可能確實在裁員事件上節省了不少費用,但從長遠來看,這個事件卻對比亞迪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傷了很多比亞迪老員工的心,也影響了消費者對比亞迪的看法,惡化了比亞迪的品牌形象。
二、統一口徑,及時澄清不實消息
最讓企業頭疼的是,自己還沒正式公司裁員的消息,裁員的消息卻已經被媒體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盡管企業內部沒有公開發文表示要裁員,但企業內部員工卻明顯更愿意相信媒體報道,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嗎。于是,這些真實或者不真實的信息足以讓內部的員工大亂。那些本來就想離職的員工可能會再等等,如果公司把自己裁了,還能獲得一筆補償;那些平時跟領導關系不好的員工,驚慌不已,無心工作,開始找下家。公司員工見面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裁員了,會裁到你不。公司內部人心惶惶,對企業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個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公司真準備裁員,應該及時公布消息,并盡快找員工面談,以消除大部分員工的焦慮心理,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
三、尊重員工盡可能做到公平合理
對于企業來說,裁員可能是個好事,能夠幫助企業淘汰那些不太合格的員工。
但是很多領導尤其是國企的領導總喜歡戴有色眼鏡看人,這就讓很多領導有了公報私仇的機會。很多領導之所以選擇裁掉某些員工,并不是因為其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其不夠聽話,經常頂撞甚至批評自己。如果這樣的員工被裁掉,有可能就是把企業的核心力量、業務骨干給裁掉了,留下的只是善于溜須拍馬,不干實事的庸才,這必將大大降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企業的發展。
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裁員不是摔包袱,而是一個體現自己胸懷,體現自己和員工溝通能力的機會。如果粗暴操作,裁員不僅僅不能幫助自己減輕壓力,反正降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前員工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如果因為裁員把前員工都變成自己的敵人,所謂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留下來的員工又如何能和公司同心同德呢?
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個口號,需要企業扎扎實實地去踐行。
只有真正地以人為本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如果一個企業把員工都當成打工者,而不是自己的創業伙伴,那他也只能當個包工頭,賺些銀兩,而不能成為一個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