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鴻書院首屆公益大講堂第一講成功舉辦
8月8日,儒鴻書院首屆公益大講堂第一講在上海熱情開講,本次公益大講堂得到了美國認證協會、中華英才網、HR沙龍論壇、HR369人力資源網、26國學、教育人生網、遠播教育、533留學、滴答留學、五月花移民等機構和媒體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來自儒森漢語及儒鴻書院學員、高校學子、社會白領階層人士80多人參加。
主講人儒鴻書院理事長吳觀廬先生結合儒鴻書院的宗旨和實踐,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當下胸懷抱負的青年學好跨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精英白領實現走遍天下的夢想接上“地氣”—— 中國文化的根、華夏文明的魂、海納百川的世界情懷和創造精神。與老外打交道的藝術、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與國人打交道的藝術和同文化交際的外延,跨文化交際的關鍵就在于知己知彼,首先要認知自己的文化。 固本培元 通經活絡 辨證施治 養精氣神
吳觀廬先生用大家耳熟能詳的中醫文化語言,生動地講解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必須要具備本文化的功底。
固本培元,就是重新認知中華文化中優秀的精髓;
通經活絡,就是要用審美這把金鑰匙開啟心門,會通中西;
辨證施治,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共性和個體的實際問題;
養精氣神:就是養育和激發昂揚的生命狀態。
大千世界、安身立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闖天下,沒有一付強健的筋骨和行頭是不行的,掌中須持金箍棒,這是夢想實現的本錢,也就是文化的功底,傳統書院的精髓恰恰契合了我們時代的需求。
書院是唐宋至清末的民間教育機構,是傳承文化、養育英才的搖籃,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以傳道濟世、兼容并蓄、自由講學、因材施教為主要特征,對于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無法替代的歷史作用。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上世紀初被沖昏了頭腦的、“浮躁”的晚清政權以“新政”之名廢止,書院被學校,這種制造工業產品式的知識大賣場取而代之,華夏精神的文脈受了重創。但是,書院歷經千年蘊積的教育、思想精華并未隨之終結。多年來,國內學校應試教育的頑疾非但久治不愈,而且日漸突出,從小學到大學的成果不盡如人意,一些家長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美歐留學,此時,中國書院的復興也就成為必然之勢。
吳觀廬先生說,書院的真義不是復古,而在針對時弊的再造,“不當文化上的啃老族,去做新世界的創造者”。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之下,不能靠稀釋或頑劣地顛覆經典來吸引大眾注意力,而要汲取傳統中的精華,提升文化創造力,讓我們的白領精英們充滿自信地融入世界,我們必須首先深刻地認識到當今的時代性質,我們所處的是世界一體、多元文化并存的信息文明工商時代。脫離了對時代特點的準確把握,就會使人感到失重和飄忽,也難免令人浮躁,“讓我們面對這個時代,既然它已來臨并在轉變”。(莎士比亞) 儒鴻書院就是針對時下社會精英白領階層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普遍的困惑和糾結,通過跨文化教育和審美這把金鑰匙,開啟心智、放飛夢想、知行合一,以收“認知中華文化中的精髓、會通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把握當今時代主旋律、在世界大舞臺上一顯身手”之功。
儒鴻書院之所以把定位于社會白領階層,就是因為這一代人即將成為承上啟下的中堅, 他們的精神面貌不敢直接影響著自身生活的質量,也決定著今后社會的整體文化風尚。儒鴻書院開設內外兼修的文化課程,包括《國學與文化導論:以審美為核心》、《話語藝術》、《形象與禮儀藝術》和《跨文化交際藝術》,同時還開設國學技藝進修,包括琴棋書畫等,以期培育知行合一的、具有高尚文化品位的、能夠擔當跨文化交際大任的人才。儒森教育集團依托自身優勢及海外資源優勢,創辦儒鴻書院,同時匯聚上百名一線骨干教師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整理了數百種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經典案例,編制成一套系統的跨文化交際管理師課程,同時引進ACI美國認證協會的《國際高級職業經理人資格認證體系》及在跨文化領域的先進國際理念,在中國首次開設 《國際注冊跨文化交際管理師》的培養和資格認證工作。目前,該項目已經得到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專業人才認證中心的審批和授權,于2013年5月正式啟動。儒鴻書院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基本模式是講堂和實操 + 書院俱樂部 + 游學。 這樣的方式也是汲取了傳統書院的一些合乎時代特點的寶貴元素。
社會的發展與技術變革和文化間的碰撞密不可分,正是跨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催生了新的思路、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的誕生,這是世界文明進步的原動力。中國文化講陰陽平衡,它的價值核心就是一個字:和,所以中國文化又叫“和文化”。吳先生說,跨文化溝通與交際的基本點,首先在于對自身文化的認知的深度和文化表達力。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和大融匯的滾滾潮流中,提高自身文化自覺和文化主體意識,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汲取全世界的文化精華,才能彰顯出富于時代特質的精氣神來,否則勢必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免陷于痛苦的浮躁和飄忽狀態。
去除浮躁 退而結網 學好跨文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次講座上,吳先生說,前幾天,一位80后的青年問他,我們究竟該如何表達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是浮躁的一代,還是糾結的一代,是迷惑的一代,還是盲動的一代?吳先生認為這一代是在羅網中追求個性自由的一代。巧合的是,當天講座互動環節,有位學員也問吳先生,怎樣才能讓自己浮躁心靜下來?吳觀廬認為,網絡時代使我們的大腦被各種信息充斥,信息是具有能量的,我們若缺乏對具有不同能量信息的處理能力,少了點兒過濾與萃取的功能,就會迷失了自我,沒了定力,這也許就是普遍浮躁現象的根源。吳先生提到信仰的缺失勢必使人飄搖和浮躁,膨脹的物欲羅網羈絆了人們心性的自由,這也使深度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少了重要的支點。人類文明進步的基因和推動力在于審美,而審美在華夏文明中則根深蒂固地發揮著西方文明中宗教的功能,蔡元培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學說。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特別是與歐美人士打交道時,信仰問題是繞不開的,中國人要自信坦白地捅破這層隔閡,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對審美的信仰和崇拜,這從中國的音樂、舞蹈、建筑、美術到普通人們的生活方式中都能表現出來。中國人審美不是附加于生活之上的,而是與生命本身融為一體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審美的文化,審美就是中國文化的根,也是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取之不盡的源泉。
年輕人不要成為沒出息的“宅男宅女”,要在大風大浪中勇闖世界,苦難和艱險是人生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如果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寧靜,實則是浮躁盲動的表現,是消極的規避,也是很不現實的。在鬧市中修行,?墒谷水a生“頓悟”。我既是中國人,尤其青年精英,更要樹立世界公民觀,我也是世界人,就像你從山溝溝來到大上海,你的未來你做主,一體化的世界,世界到處都是我們彰顯才華和創業的大舞臺。我們就是華夏文化的使者,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和美的種子和酵母,與世人美美共享,前提是要有文化底蘊。底氣何來?底氣來自文化情懷底蘊和跨文化交際的真本事。
即使你英語、法語說得很流利,但是在與老外打交道的過程中,總感覺隔著一層什么東西。沒錯,這之間隔著的就是文化、宗教和審美觀。值得指出的是,不能把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僅僅停留在說漢語、包餃子、剪紙、武術的層面,而要上升到中國優秀文化的核心中去,用跨文化藝術對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文化境界和審美信仰。同樣重要的是以海納百川的積極心態,欣賞和汲取其他文明的精華,融會貫通,跨文化交際的至高境界就是融通,心通則百通,同文化交際亦然。有了這個境界,有了這底氣,何愁走遍天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吳觀廬先生的精彩主題演講,博得與會者的陣陣掌聲。演講結束后,與會者熱烈互動,就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與吳先生進行了敞開心扉的對話。大家期待著儒鴻書院下一期公益大講堂的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