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促進網絡就業、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等新招來“造飯碗”,或許是個好思路今年的新增就業任務已提前完成,然而,新一屆的學生又開始在漫漫求職路上跋涉了。
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就業難。從總體上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總量壓力大在一個時期內持續存在。在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為主的就業工作,成為政府每年都得面對的“期末考”。
怎么考出好成績?思路就在改革與創新。
只有創新才能闖出新路。十個和尚五碗粥,怎么分都是捉襟見肘。若能有8碗9碗甚至10碗,供應增加了,分粥的難度也就降低了。
多的飯碗從哪兒來?當然不能政府憑空創造,沒工作的一人給個崗位。除了穩增長、調結構、簡政放權增強經濟活力等宏觀經濟政策外,就業政策上也大有可為:鼓勵自主創業、提供公益性崗位、扶植網絡就業、促進智力密集型產業……好法子,其實不少。
就說說網絡就業。網銷、客服、美工自不用說,還輻射了生產、加工、包裝、物流等行業。據不完全統計,網絡就業在短短幾年內創造了超過1000萬個崗位。
今年,浙江開始為網上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政策,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創新。
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也是“造飯碗”的好招。相較于傳統產業,智力密集型產業更需要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工資待遇也相對更高,更符合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值得注意的是,智力密集型產業還可以衍生大量崗位,成為緩解就業難的有效出路。
政策謀創新的同時,就業者也不妨換腦筋。
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一個單位干一生”的可能性日趨微小。如果暫時找不到自己最心儀的工作,何不立足現實,先騎馬,再找馬?未來是場充滿不確定的馬拉松,起跑時的一兩步固然重要,但后來發力、“彎道超車”的機會也比比皆是。能一步到位當然好,如難遂愿,也不必過于焦慮。
當然,在開新路之外,政府其他基礎服務也切不可有絲毫松懈:要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發展,維護就業市場的健康秩序,嚴厲打擊招聘欺詐行為,及時糾正各類就業歧視現象……
總之,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政府幫扶責無旁貸,個人努力不可或缺。好成績需要“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