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3年白領年終獎調查中,我們發現七成白領或將因不滿年終獎而選擇跳槽,白領跳槽勢態明顯;此外,在2013秋季白領跳槽調查中我們也發現:53%的白領付諸行動,跳槽時更加看重雇主品牌要素。
新的一年開始了,白領們是否還有相同的跳槽意愿?他們在跳槽時更看重哪些方面?為更好地了解白領2014春季跳槽意愿,智聯招聘特發起2014白領跳槽調查,本次調查分別從白領事業信心度指數及跳槽意愿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2103份。
調查主要結果:
2014白領信心指數達到3.32;但外企白領最低,為3.14
90后2014年事業信心指數低于前輩
5-8K白領信心最高,月薪能否帶來信心?
金三銀四提前為金二銀三,一成白領已拿到OFFER,三成已經在行動
跳槽,90后又是主力?
2014跳槽原因:除現實原因外,“工作情緒”成一大要素
2014白領信心指數達到3.32;但外企白領最低,為3.14。
談及對于2014年工作事業的信心,超一半白領表示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而其中,民企白領對2014年事業表現出最高的信心度指數,高達3.53。最低的為外資企業,僅為3.14。
90后2014年事業信心指數低于前輩
人才網招聘此次調查還發現,相較前輩,職場新人明顯信心不足。有66.7%的60后白領表示對新年事業更有信心。相對而言,80后及90后的信心指數要略低于他們的前輩,分別有47.4%與47.3%的白領表示出了有信心或者非常有信心,其余白領仍然覺得沒有太多感覺或直接表示沒有信心。
對此,人才網招聘職場專家表示,更多的經驗累積與職場閱歷也使得白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擁有了更多的自信與對自己未來的規劃,而初入職場或正處于職場迷茫期的白領們仍需要得到更多的磨煉。
5-8K白領信心最高,高薪能否帶來信心?
人才網招聘此次調查還顯示,收入對白領的事業信心度也有影響,但是否收入越高信心越足?月收入2000元以上及5000-8000元的白領表示出最大的信心度,而15000元-20000元收入及3000元以下收入的白領表現出最弱信心。
金三銀四提前為金二銀三,一成白領已拿到OFFER,三成已經在行動
2014年春季招聘旺季的時間在提前,以往跳槽的旺季集中在三月份,但2014年這一時間提前到二月份。從人才網招聘的調查可以看出,已經有10%的白領陸陸續續拿到意向性的職位,大部分蠢蠢欲動的職場人在登陸專業的招聘網站開始找尋新的機會。
人才網招聘調查顯示,正在辦理入職/離職的比例占到了9.8%,已經在更新簡歷的白領占到了21.3%;而有意向的白領占到了33.4%,肯定不會跳槽的比例為35.5%。
跳槽,90后又是主力?
人才網招聘調查顯示,80、90后依然是職場活躍的人群,尤其是90后群體。他們對于企業以及崗位的忠誠度都持續下降,企業不再是我家,崗位不感興趣我就調,工作對于90后來說不僅是一個收入的來源,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部分,因此剛入職場的90后通過自己對職場的自我認知和了解,也在做著大膽的調整。此次調查顯示,90后職場人中,有跳槽想法(含正在辦理入職/離職、更新簡歷和有意向)的比例已經達到了65%,這一比例在80后下降到57%。
從城市活躍上來看,北京、廣州、上海與深圳的白領跳槽最為活躍,相比較而言,昆明、太原以及重慶白領的跳槽活躍度較低。
2014跳槽原因:除現實原因外,“工作情緒”成一大要素
人才網招聘調查顯示,2014年白領跳槽原因中因不滿薪酬與職業發展受限依然是首要的兩大原因,但除了現實原因外,“工作太不開心”也成為很多職場人想跳槽的一大原因。
人才網招聘人力資源專家認為,情緒確實是職場人修煉的一門功課,但對于90后而言,他們本身就是“情緒生產力者”,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總能爆發出強大的戰斗力,但是對于自己可能并不喜歡的工作,或者在自己還沒完全想清楚但又必須面對現實的情況下,他們難免會有消極情緒。這一方面值得廣大的雇主關注,因為這將是80后、90后主宰的職場,相信讓70后頭疼的80后,現在不得不面對更加讓人頭疼的90后。當然隨著80后的在職場中的發展,他們面臨的現實壓力也越來越大,像最近出現的裸辭,間隔年都是出現在80后人群中,那隨著90后的介入,企業的情緒生產力管理將會越來越重要。
網站招聘專家表示,跳槽調研是雇主在做人力資源規劃時的一個重要晴雨表,雇主可根據企業特點及對員工的了解,結合市場調研結果對企業員工做更體貼的職業發展規劃。而對白領自身而言,這也是一個監測工具,白領們可了解跳槽動向,關注自身需求,開誠布公與雇主進行溝通,共同做好職業規劃,讓2014年的事業發展的更好。
根據網站招聘2014年度跳槽調查結果,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和員工在看重薪酬待遇、職業發展等實際要素時,也開始更多地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越來越看重在工作中是否能夠干的舒心,這是80后、90后逐漸占領職場后一大趨勢,也是雇主不得不考慮的重要方面。期待本次的網絡招聘春季調研能夠給更多的雇主以啟示,提升員工滿意度,在留住人才方面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