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裁班講課,我經常問老板總裁們,你們在管理中有哪些問題?盡管回答五花八門,但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執行力太差、溝通不暢、職責不清、考核不到位……我再問,那你們知道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嗎?學員們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
我的回答卻讓他們感到意外,我說:這些問題你們解決不了,我也同樣解決不了。進而告訴學員,在管理實踐中,花功夫甚至花錢請老師教導或嘗試解決這類問題,注定會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籃打水,得不償失。
當然,我說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并不妨礙就這些問題的特點做一些現實的分析。
首先,這類問題很難找到具體有效的解決辦法。許多專家學者在講授執行力、溝通等課程的時候,看似提出了林林總總的辦法,并輔之以生活中生動的例子,管理者們也感覺聽懂了。但當他們回到企業,遇到復雜管理現實的時候往往又被打回原形,不知所措。
第二,這類問題責任歸屬不清,沒有人需要為此承擔具體管理責任,更無需對此采取具體行動。盡管專家教授會說,執行力不好終究是老板的責任,這話管理者和員工感覺十分受用,老板也無可否認。但真正遇到某個年初約定甚至承諾的目標無法達成的時候,老板還是愿意認為,管理層和員工才是執行力不好的責任主體。
第三,這類問題在所有企業里面普遍存在,沒有哪家企業可以幸免。即便在管理不錯的企業里,老板大概照樣會有執行力不好的感覺,只是不滿的程度較低而已。為什么人們樂于把管理不好的結果歸因于執行力不好、溝通不暢等說辭上呢?我猜想有這樣幾個理由,一是這樣的解說聽起來時髦上檔次,二是不會得罪人,三是自己無需負責任。
可見,執行力不好、溝通不善等只是對諸多具體問題的一種形而上的表述,是對管理不好的一種抱怨或感覺,甚至是“借口”而已,不是真問題,是偽問題。
與偽問題對應的是真問題,簡稱為問題。所謂問題,就是現狀和基準(目標)之間的差距。識別問題必須同時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有基準或目標,二是能看到現狀。也就是說,沒有基準或目標,通常就沒有問題;看不到現狀,也就看不到問題。比如,住房問題是當今社會的大問題,但在改革開放前,它曾經就不是個問題。因為在那個年代我們幾乎與世隔絕,并不清楚住房該有怎樣的基準,沒有基準就沒有問題,所以那時的人們并不抱怨住房問題。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知道了絕對貧困、貧困、小康,富裕所對應的居住標準,有了標準和目標之后,我們開始看到自己住房方面存在的問題。
管理中的問題很多,生產效率目標是人均產出100件,實際只有80件,是問題;設計變更錯誤多,造成呆滯料200萬元,是問題;設備設施應該完好無損,實際是水龍頭壞了沒人修,是問題……可見,問題和偽問題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問題的共性特點也有三,第一,它通常可以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即便一時找不到也是因為認知和智慧不夠造成的;第二,它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只要拋出問題,總會有人不得不直面問題;第三,它是管理不好的客觀事實,它存在于管理現場,可具體識別和把握。
有趣的是,偽問題和問題之間除了上述區別之外,又有密切的關聯性。問題越多越嚴重的企業,人們對偽問題(執行力不好、溝通不暢等)的抱怨越強烈,反之亦然。要想緩解人們對偽問題(執行力不好、溝通不暢等)的抱怨程度,我們可以通過動員員工主動發現問題,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來實現。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會問,哪為什么還要留下這些形而上的語言來誤導管理者呢?筆者是這樣理解的,人是感情的動物,發明一些談論我們感受的語言在所難免。又因為在我們的話語體系里,長期以來養成大量形而上學的表達習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普遍存在大話、空話和套話,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只要稍作留意,你就可以在各類會議上、媒體上看到或聽到連篇累牘的大話、空話和套話,有人甚至可以滔滔不絕幾個小時,卻始終可以不著邊際,不得要領,令人痛恨不已。不止一次,筆者被邀請在某些圓桌會議上即席發言,因為會議主題和話語體系的限制,我發現自己突然不會講話了……悲哉。
最近網上更是爆出縣長講話是抄襲市長的,縣長出來道歉了,我覺得市長也應該出來道歉,原因很簡單,你的講話之所以可以簡單復制,就是因為其通篇是大話、空話和套話。筆者期待這樣的壞風氣會逐步得到改變,今天的國家領導人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表率。
發現問題需要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的結果。當我們發現員工看不到問題,或者說沒有問題意識的時候,請不要簡單抱怨,而要認真反思自己,在培養方面做得不夠。其實,企業領導培養員工問題意識,說到底就是做兩件事,一是通過言傳身教,在員工心里埋下基準或目標的種子,二是想方設法激發員工主動觀察和積極面對現狀的意愿。
總之,培養員工問題意識,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問題的具體解決,要比做執行力、溝通、意識等培訓強上一千倍一萬倍。 |